朋友间聚餐和应酬喝酒已成为社会交流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酒桌文化”上,“感情深,一口闷,感情不断,先喝一半!”
更有所谓的“星星、月亮、太阳”的喝法(星星、月亮、太阳的比喻是杯子的大小,例如:星星比作普通酒杯、月亮比作碗、太阳比作盘子)。
有时候虽然知道喝酒伤身体,但总有各种“迫不得已”的情况,喝过了头、喝吐了,是常有的事情。
研究发现酒精中的乙醇是由肝脏代谢,短时间摄入大量酒精,会导致肝细胞急剧大片坏死,发生急性肝炎,甚至危及生命,长期饮酒则会造成肝细胞慢性损伤,导致酒精肝,脂肪排出不畅,进而引起脂肪肝,甚至导致肝硬化、肝癌。
酒精也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紊乱的菌群会损伤肠道粘膜,破坏肠道和血液之间的屏障,肠粘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细菌和代谢物进入机体的循环系统。
细菌及其产物会促进活性氧分子、促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产生,将进一步加剧肝细胞损伤和肝损伤。

多数人认为醉酒的原因是因为体内有大量的酒精,如果能加速酒精的新陈代谢就可以解酒。
值得一提的是,使人醉酒或酒精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乙醛,而不是酒精。特别是对于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的人来说,喝酒更容易出现脸红、头痛和醉酒的情况。
大部分解酒药被称为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其实在酒精的作用下,任何药物都不能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许多解酒药也许可以缓解饮酒后的头痛,但不能增加乙醛脱氢酶,因此不能帮助解酒。
网上也流传喝蜂蜜可以解酒,也有人选择用解酒药解酒,甚至有人选择用葛根等中药物质来解酒,可以说解酒的方法是五花八门,传言也很多。
更有人说喝浓茶可以解酒?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当有人喝醉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给醉了的人一杯茶,就可以解酒。
别天真了,浓茶不能帮助人们解酒,因为茶叶中的咖啡因等物质虽然可以缓解头痛、提神,但并不能分解体内的乙醛。
俄罗斯北部的一所医科大学和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针对益生菌干预酒精依赖患者做过相关研究,经检测发现,酗酒者的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降低,而肠球菌和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明显增加;在患者标准化的治疗的过程中同时辅助摄入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对治疗效果具有协同作用。

在动物模型酒精性肝病的实验研究中证实,鼠李糖杆菌可以改善肝内转氨酶的水平,可以减少肠道内和肝脏内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性反应,病理学形态提示降低了肝脏的脂肪变性和肝细胞的损伤。在波士顿的新英格兰执事医院的动物实验证明,食入益生菌可以减少体内毒素及过量酒精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并能减少酒精对于肝脏的损害程度。
T.Nosova等的研究表明,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不会将酒精转变为有毒的致癌物乙醛,在体外模拟肠道环境的情况下,还具有较好的代谢清除乙醛的能力。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对于结肠中内源和外源性乙醛水平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意味着益生菌可以降低由于摄入过量酒精产生乙醛而引起的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
临床研究证实,不同种类的益生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改善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症状。
肠道菌群中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能够帮助重建/维持肠道的菌群平衡,有效的改善酒精导致的肝损伤,提升代谢酒精的肝脏酶活性,比如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加快代谢清除乙醇代谢的乙醛类有害物质。
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在肠道内代谢能产生大量乳酸、细菌素如罗伊氏素和过氧化氢,能有效的抑制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缓解甚至抑制炎症的作用,提高免疫力。
益生菌可以保护小肠的肠粘膜屏障的细胞完整性结构,降低肠粘膜的通透性,有效抑制内毒素和炎症因子进入血液,从而保卫肝脏的健康。
1.喝酒前0.5-1小时,适量补充益生菌,以促进酒精分解,减少酒精的吸收。
3.经常应酬喝酒的人,建议每天摄入适量益生菌活菌。